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

阿信的故事 - 你還「信」嗎?現在仍堅守你的「信」嗎?

(以下只是個人意思,文筆拙劣。歡迎回覆,不喜勿插)
(內含劇透,紅字為劇情撮要,黑字為個人感想)


    久久沒有更新過自己的自由天地了,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自由一直被學業束縛著吧。本應這篇文章該在聖誕時期寫好的,但是因為自己只顧玩樂,也沒太多耐性,所以一直擱置著。直至今天,課後閒暇時間在Hong Kong Records走走,看到了<<阿信的故事>>的DVD有售,二話不說把它買了下來,多看一遍後更堅定要把這感想文完成。

    阿信的故事本是連續劇,像是於1980年代於香港播出,也於世界各地熱播。直到2013年,像是<<阿信>>30週年紀念,所以日本方面決定將<<阿信>>年幼的部份拍成電影。這篇感想本應是以電影版為主,但是最後亦會與原版作一些比較。

    電影以阿信出走回家的片段稍作開首,之後立刻直入正題。阿信生於佃農家,生活環境並不理想,由於農作物收成不佳,因此會遇上缺糧的問題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,阿信的父親打算把阿信送往大戶人家當家僕,換取糧食之餘也減輕家中負擔。阿信當然不願與家人分離,作為母親及作為奶奶的當然不想自己的女兒、自己的孫女兒七歲就受這種苦。為了不讓阿信出外挨苦,母親唯有以令自己小產的辦法,減低家中將來多一人的負擔。可是,作為丈夫的,卻只掉下一句「真丟臉」。或許你看到這裡,你會覺得作為丈夫的一點也不負責任,也十分無情,可是,繼續看下去,你就能感受他的內心世界。

    看到母親投河一幕,阿信明白到出外打工對家庭的重要,所以主動向母親提議,鏡頭一轉就是拍到奶奶在被窩中哭不出聲。或許那時候只有女性能明白那種辛酸與苦況,亦可能是因為看著只有七歲阿信那麼的懂事而覺得安慰但心酸,也是痛恨著自己幫不上忙而累及年幼的孫女兒。

    母女分別那一幕相信會是一大催淚點。母親跪在河邊痛哭,阿信大聲呼叫著母親。還有的是,父親沿著河邊追著阿信,看著她遠去。相信來到這一刻,每一位都會明白作為父親心中的掙扎。作為一家之主,本應好好地把家庭打理,可是卻沒法做到,更要親眼看著自己的女兒遠去,心中定有很多的不捨與自責。

    阿信到了木材屋打工,卻遇上了處處刻薄的管家。更因為一次遺失了金錢懷疑阿信,把她的衣服脫光,把阿信奶奶給阿信的硬幣當成阿信偷回來的金錢,阿信不甘受辱,決定出走。筆者相信每人都有曾被冤枉的經歷,但是被當眾侮辱,是不能夠接受的,是關乎自尊的問題。阿信就是本著捍衛自尊的信念一直冒著大風雪回家,但是因體力不支在中途暈倒。

  暈倒的阿信被一名逃兵救起,帶到山上細心的照料著。這段最令我難忘的是阿信問俊作「你信我嗎?」。相信是對每一個人基本的尊重,所以阿信才對這是多麼的執著。俊作向阿信解釋她名字的意思,其實俊作說出的解釋也就是阿信勇敢出走的原因︰「信任」、「誠信」。阿信在山上過著快樂的日子,俊作教她讀書認字,阿信也從中學懂了不少的知識和價值觀。可是,春天來臨,阿信始於要回家,在下山的路途,俊作被巡行的衛兵槍斃,看著最愛的人被槍殺令她在回家路上更添悲傷,她亦因此把俊作的遺物 - 那個口風琴珍而重之的收藏著。
 
   回到家後,家人不敢相信阿信回來了,當然也小不免受父親之責難,被拒進入屋內。之後的一天,阿信看著自己的親妹被送去,縱然知道對妹妹的將來是好的,但是切肉不離皮大概是這種意思,手足之情是難以分割的。

  在家那一段只是輕輕帶過。不久,阿信走到加賀屋當家僕,但是發覺原來只是一場誤會。為了家人著想的阿信懇求加賀屋八代太太讓她留下,最後因為加賀屋太夫人的賞識而留下。阿信在加賀屋發生了幾段插曲。首先是阿信不知不覺走進加代的房間,把加代的書給拿走了。阿信被誤認作偷書賊,結果令八代家(加賀屋的家族)驚訝阿信認字甚多。太夫人提醒阿信要小心言行,因為很多人都看不起僕人。不得不承認,即使二十世紀的香港也有這種階級觀念,記得一次與友人於西灣河太安樓進餐,看到一位相信是中產人士和一位的士司機因泊泣起爭執,那位中產人士口中就是不停地說著「的士佬」「你一個月人工都賠不起」,卻從未想過透過溝通解決,只是以自己小小身份地位欺壓著那位的士司機。這令我覺得十分反感,知道的士司機無力反抗,用這般「職業歧視」欺負一個辛勞工作的的士司機。曾經聽過一句話,說得很好,在此跟大家分享︰「沒有人有權利看不起別人」。

    第二段插曲是加代強行把阿信的口琴搶走,阿信因而與加代起了爭執,並把加代推倒。儘管阿信如何解釋,這一次八代夫婦終於容不下阿信這次犯錯。在此加代的父親也道出了阿信跟俊作生活的經歷,阿信卻勇於捍衛俊作,出言反駁加代的父親。這一幕就是體現了阿信對俊作的「相信」,深信俊作是因為討厭殺戮的場面才逃出來(當然在軍國時期的日本是容不下這思想。)阿信亦「相守」著對俊作的承諾,好好保管著那口琴。

  本是太夫人幫阿信找了新的東家,但是因為加代對阿信的欣賞和在此事的感悟,懇求太夫人把阿信留下。阿信亦因此與加代成為好朋友。這段其實交代得挺簡略的,如果能把加代的心理轉變刻畫得更深入,加代的挺身而出也沒有那麼突兀。

    在新年時,阿信竟然在酒田碰上了當知客的母親,母親也看到了阿信。晚上,阿信的母親在加賀屋徘徊,阿信終和母親相見。母親向她解釋自己絕不會有負於家庭,也說到因為知道了阿信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而感到欣慰。分別時,阿信再三撲向媽媽的懷抱中。這也是在所難免的,雖然作為男性,但也曾為人子女,那個時候有誰不想好好在媽媽的懷抱中摸嬌。因此,這也體現了一句話︰「幸福不是必然的」。進了加賀屋門後,阿信忍不住痛哭,疼愛阿信的太夫人向她解釋︰「女人一生都是為別人而活,為父母、為家庭、為子女,所以你要體諒你的母親」。筆者相信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婦道吧,默默耕耘,不求回報。筆者亦想起自己的奶奶,一手養大自己的子女,子女長大過便弄孫為樂,把我、堂弟妹照顧得好好的。儘管爺爺對她不忠,但在爺爺人生最後一段路,她不辭勞苦為他送上飯菜,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奶奶不曾讀過書,卻比很多人有著更高尚的情操。

    鏡頭一轉就是阿信接到奶奶病重的消息後,依然繼續工作,直到加代捧著和服叫她回去。可是,阿信也錯過了見奶奶最後一面。這一幕也是太過於牽強,尤其是阿信的舉動,為的是營造最後錯過見奶奶最後一面的「催淚位」。筆者覺得這是不必的。(看過原版的,也知道這一幕是完全不同的。) 阿信看著媽媽在工作,想起了加賀屋太夫人的一句話,對著媽媽說︰「能當妳女兒多好。」這就是「知足」,人的欲望是無盡的,學會如何欣賞自己所擁有的才是最重要。筆者相信這句話也是阿信對母親的敬重。最後一幕是阿信接過奶奶的遺物,也就是那個被沒收的硬幣,繼續上路為家庭工作。這是一個前後呼應吧,也就是貫穿全劇的中心思想︰「女性為著家庭不辭勞苦一生勞碌。」

總評及與原作之比較︰

    電影版只是抽取年幼的經歷,但是在原版中年幼的經歷也佔了約40集,大約是10小時。當然,原版加入了很多阿信年老時對過往經歷的回憶,但是筆者相信扣除這些仍有6至7小時。由6、7小時縮至1個半小時的缺點,也就是這電影版的不足之處︰片斷之間欠缺連貫性。感動歸感動,結構還是需要的。這部電影看下來該命名為「小阿信小事幾則」。

    筆者覺得最初的部份是可以接受的,電影中也有點到即止將所有重點說了出來,包括阿信的家境,母親投河一幕,在木材店打工的經歷,而且與俊作在山上的經歷也描繪得頗仔細的。可是,在加賀屋的經歷可算是阿信的故事年幼一段的重點。在原版中,年老的阿信也說加賀屋是她人生經歷的轉捩點。關於前面工作和偷書的情況,筆者覺得描述得尚算可以。可是,與加代小姐的經歷則寫得太少,記得原版差不多用了3至4集帶出加代對阿信的接受和二人之間的經歷,還有隨後加賀屋八代夫婦對她的接受。電影版卻把這些給忽略了,令加代的挺身而出及阿信之後與加賀屋眾人相處的場景變得奇怪。還有,原版由以上這些過渡到收到奶奶病重那一幕是十分流暢,並不是瞬間鏡頭一轉。因此,筆者覺得在電影結構上,輕重是有拿捏到,但是片斷與片斷之間還是有頗大的空隙。

   還有的是上面也有提及的,就是阿信接到消息後仍不斷工作這一段太過突兀、扭擰了。原版是她接到消息後,穿著加代的和服,帶著加賀屋給她的米糧回家。奶奶吃過阿信煮的粥,看到阿信穿著漂亮後,安詳地離去。筆者覺得這樣比那強行扭曲的催淚點來得更自然、更感動,也更合乎情理。

   最後一幕是阿信獨身上路 ; 原版則是阿信一家送著奶奶靈位上山,由旁白帶出阿信堅定的信念,不希望重蹈覆轍,過一些朝不保夕的生活。兩者比較當然是原版較好,一來這麼可以作為一個伏筆,帶出之後的經歷。就算作為電影版的收結,也為觀眾留下一個小小懸念 ; 而不是這樣拍著她上路的情景,旁白或是配樂什麼都沒有。筆者心中只是一個「? !」,不明所義。

   當然,這麼的比較是有點不公平的,連續劇的長度當然不能與電影相比。只是作為一個非專業電影欣賞者,筆者覺得很多場景的縫接是可以做得更好。不知是否有片長的限制,只是一心覺得如果把它拍成兩個半小時,即使票價貴一點,筆者也是願意多花多點金錢欣賞更完整的故事,畢竟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。

   說了這麼多壞話,當然要提一提小主角「小阿信」濱田茲音,沒有想到一個生在二十一世紀的小朋友能演活一百年前女性的艱辛,她的一表情一句對白都牽引著觀眾的心靈。即使是要演一個成熟的角色,但是也不失一位小朋友的童真,惹人憐愛,也是這套電影一大亮點。

   之後不知道會否有第2、3、4輯出現,如果有筆者也是十分期待的,因為後續的故事就是講及阿信闖出一番事業的經過,是更激勵人心的故事 !

   (後記︰如果大家想全溫30年前的<<阿信>>,可到Youtube自行搜尋關鍵字「阿信的故事」,是足本二百多集喔。只是大家如果聽不懂日文,就要辛苦一點跟著中文字幕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